游泳,长跑,自行车等竞速项目的「战术」是怎样的?

日期: 栏目:体育吧 浏览:74 评论:0

  为什么经常有比赛中“根据对手”,“根据队形”,“根据xx”调整战术一说?为什么不是保证自己用时越少越好那么简单呢?

  关注这个问题好几天了,决定来回答一下。

  只答公路车:

  前言:

  这个问题下面涌现出不少答案,比如 @渣渣炒饭

  和 @杨金智

  的答案就挺好。但是我为什么还是选择回答这个问题,主要有三点原因:

  1. @渣渣炒饭

  的答案比较全面,但是缺乏一个整体的逻辑。作为自行车迷能够完全消化,但是作为公路车的入门爱好者可能会存在各种疑惑。另外有些地方偏题了。我倒是建议哪天你写一个文章,把自己对公路车的了解都写进去,就叫《公路车知识大汇总》什么的。毕竟,这里题主只问公路车的战术是怎么样的。

  2. @杨金智

  写的比较切题,各种战术都有提到,但是不够详细。

  3. 本人之前写过一个回答,为什么 sky 车队 2016 年环法几乎每个赛段都没有特别好的排名,但是依然总成绩出色? - 自行车

  收获了不少赞。这次也想尽我微薄的能力,写一写公路自行车的战术。

  以上废话就这么多。转载请跟我私信联系,禁止在知乎以外的地方转载

  另外欢迎 @小样儿Desperado 和其他朋友们补充,有错误我会及时改正,一些地方如果有必要我也会及时补充——————————————————————————

  首先重复一遍问题,给大家一下refresh:

  “游泳,长跑,自行车等竞速项目的“战术”是怎样的?

  为什么经常有比赛中“根据对手”,“根据队形”,“根据xx”调整战术一说?为什么不是保证自己用时越少越好那么简单呢?”

  ——————————————————————————

  本片回答分为三部分:

  1. 公路自行车赛制以及对应的车手类型,

  2. 由公路车赛制而导致的具体战术以及其必要性

  3. 战术的具体应用举例,以及电影《破风》跟现实的不同

  第一部分:公路自行车比赛以及对应的赛制

  公路车是世界上分布最广,受众人数最多的体育竞技项目之一。每年,世界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公路车比赛都能都吸引到成千上万的观众前来观看。而所有公路车比赛当中,难度最大,荣誉最高,被誉为“皇冠上的钻石” 的比赛便是每年7月到8月举办的环法自行车赛了。受限于篇幅限制和重点的体现。***我在第一部分仅仅对环法的赛制做一个介绍。看过为什么 sky 车队 2016 年环法几乎每个赛段都没有特别好的排名,但是依然总成绩出色? - 自行车

  的童鞋们或者有一定自行车知识的同学可以选择略读这一部分。

  环法自行车赛总共分为21个赛段。上百名自行车手们将在21个比赛日之内进行上千公里的骑行。环法,顾名思义,就是绕法国一圈。然而这个说法并不准确。环法的比赛经常也会离开法国,造访周边国家。比如西班牙,瑞士,意大利等等. 2014年环法的第一个赛段,是在英国的利兹发车,后来才来到法国。在第一赛段,发际线王子和凯特王妃亲自为环法剪彩,可见这项比赛的影响力之大:

  在21个赛段中,每个赛段又各有各的特色。不过一般来说,赛段分为以下几类:

  1. 平路赛段。通常你印象里的自行车比赛就是下图这样的:

  我们通常管上图这个叫大集团冲刺。想要赢得大集团冲刺,你需要在短时间内输出恐怖的功率。类似于100米短跑

  2. 山地赛段。通常你会看到如下的美景和场面:

  上图为环法著名爬坡,阿尔普迪埃。当然,这张照片不是比赛时候照的。仅仅为了体现风景之美。

  上图基本是山地赛段终点,赛段冠军庆祝的场面。想要赢得山地赛段,你需要足够强的心肺能力来支撑长时间的有氧爬坡,并且足够低的体重来确保不会在爬坡时成为负担。类似于跑步中的10km甚至更长的马拉松。

  3. 鹅卵石赛段(古典赛段)。这种赛段通常比较少见,一般21个赛段中只有一个。

  下雨之后,泥泞颠簸的鹅卵石路面给选手造成了大麻烦。一般来说,卵石路好手都需要不错的冲刺能力,不错的有氧能力,以及良好的控车能力。

  4. 计时赛。也叫TT(Time Trail)。 分为团体计时赛和个人计时赛。

  计时赛段中没有车队与车队间的竞争。车手们分别发车(团体计时赛则是一个车队一个车队发车),纪录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最短的车手或者车队就是赛段冠军。TT好手需要在一个平稳的时间段内持续输出比较高的功率,类似于跑步中的400、800米跑。

  以2016年的环法举例:

  2016年环法从左上角的法国西海岸开始,逆时针一圈,最后到中上部的巴黎。顺便一提,历届环法的终点都在巴黎。16年环法一共经过9个平路赛段,10个山地赛段(包括丘陵赛段)以及两个计时赛赛段,均为个人计时赛。16年的环法没有团队计时赛,也没有鹅卵石路赛段。

  请同学们在回到上面几张不同赛段的图片,不知道你们是否注意到几个问题:

  1. 平路赛段是大集团冲刺,而山地赛段照片里面赛段冠军后面竟然看不到人

  2. 为什么计时赛中选手的赛车和姿势都和其他赛段不一样,选手似乎“趴”在赛车上,而赛车的轮子也都特别“宽”?(具体讲说,就是轮框的框高特别高)

  这两个问题都将在这个回答的第二部分,“由赛制而导致的具体战术” 中得到解答。各位稍安勿躁。

  与其他体育项目不同,环法的荣誉并不仅仅发给一个人。具体来说,有四种。

  1. 总冠军。总冠军得主的总用时最短。在21个比赛日过后,最终在巴黎凯旋门面前穿上黄色领骑衫,捧起环法总冠军的奖杯。我们说他“赢得了环法”。每个赛段过后,当时的总用时最短者也会穿上黄色领骑衫。

  2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最佳冲刺王。颁发给21个赛段全部结束之后,冲刺积分榜第一名。用绿色领骑衫来作为象征。冲刺积分,便是环法给予冲刺车手的奖励。在很多赛段中间都会有途中冲刺点,前几名通过的车手便可以获得冲刺积分。赛段终点的冲刺也有冲刺积分。冲刺积分的设定是为了让环法比赛更加精彩,充满不确定性。

  3. 最佳年轻车手。颁发给总用时最少的26岁以下车手。鼓励新人。用白色领骑衫来作为象征

  4. 最佳爬坡手。 颁发给爬坡积分最多的车手。与冲刺积分类似,赛段中间或终点前的爬坡都会有爬坡积分,奖励第一个到达山顶的车手。用带有红色圆点的圆点衫来作为象征。

  5. 补充:赛段冠军。这个最好理解,21个赛段会产生21个赛段冠军,颁发给第一个过线的车手。然而他们并没有特殊颜色的荣誉衫作为奖励。

  人都为了荣誉而战,所以每个车队的车手们也都费尽心思想要争夺上面的几种荣誉。然而竞技体育的残酷就在于,人跟人在已经是极限的领域之下,还要分出高下。所以每个车队通常只围绕一名车手服务,因为毕竟只有一个人会获得黄衫,没有人会记住第二名。我们通常管这个车队的核心叫作“主将”。其他围绕主将服务的人都被称作副将,你也可以叫他们为僚机。

  然而具体来看,车手却也是根据身体条件,各司其职。以下几种为常见的几种车手类型。

  1. 全能车手 这种人通常是团队的主将,为车队争夺总成绩的冠军。爬坡能力很强,个人计时赛能力也不差,下坡能力也很棒,自己的体力恢复能力也很快。总之,综合能力非常好。这种车手不能够有短板,否则的话根据木桶原理,其他对手会针对短板来训练,并且摧毁自己。以下是最近比较火的全能车手:

  来自天空车队的克里斯-弗鲁姆(Chris Froome). 综合车手的提体型基本是比较瘦,但是大腿肌肉还是能看出比较结实有力。然而身高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数值,比如弗鲁姆186,而之前也有过不到180的车手是综合车手并赢得环法。

  2. 爬坡手。顾名思义,这类车手在爬坡方面很有优势,但是可能在个人计时赛这类需要绝对功率的赛段就会歇菜。比如,一个60kg的车手能够输出360瓦特的功率,和一个70kg能够输出420w的车手相比,在理论上讲,爬坡速度是一样的。因为他们的功率/体重比都是6。 然而在平路的计时赛上,纯粹的功率数字更加重要,所以70kg的车手理论上在个人计时赛上会比60kg的车手有优势,哪怕他们爬坡能力相同。

  典型的爬坡手如:

  爬坡手通常身材瘦小,这样就不会因为骨架原因来增加没必要的体重。毕竟爬坡的时候是用心脏和腿,任何多余的重量都是负担。爬坡手会在山地赛段保护主将,也有可能参与突围获得赛段冠军。爬坡手最希望获得的荣誉是象征爬坡王的圆点衫,也有一些爬坡手对象征总冠军的黄衫虎视眈眈。这就需要看,他们相对综合车手,爬坡上的优势和个人计时赛上的劣势,谁能抵消谁。

  为什么爬坡手不是那些体重大功率也高的人呢? 只要功率体重比一样就可以了呀。

  因为很难做到体重大功率也高。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120斤,另外一个160斤。但是160斤的人重的那40斤有一部分是在上半身,对于爬坡反而是负担。也就是说腿部增加的功率并不能按比例增加,更不用说心肺的负担更重了。所以爬坡手往往都又瘦又矮。当然,纯爬坡手由于个人计时赛能力和恢复能力的不足,很难成为总成绩车手。

  3. 冲刺车手 冲刺车手的目的只有一个:赢得赛段冠军。就像100米跑的博尔特永远无法赢得马拉松那样,当今环法下冲刺车手也永远不可能赢得环法总冠军。冲刺手能短时间内输出1500w以上的恐怖功率,但是持续输出稳定功率的能力却一般,而冲刺所需要的硕大肌肉在爬坡时候也变成了累赘,毕竟爬坡往往都是好几公里。还是那句话,爆发力或者耐力,你只能选一个。在爬坡赛段,冲刺车手往往打打酱油,给总成绩车手(主将)送送水和能量棒。

  上图可以看到冲刺手明显比爬坡手和综合性车手壮一些。当然,他只有175所以还看不特别出来。

  4. 计时赛车手/古典赛车手 如同前面举例的400/800米之于跑步那样,计时赛车手需要在1h左右的时间输出尽可能大的功率,同时在有爬坡的赛段,爬坡能力还不能太差。所以他们的体型基本介于爬坡手和冲刺手之间:

  如上图,没有很瘦,但是腿部肌肉也往往没有冲刺手那么夸张。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总成绩车手的个人计时赛能力也很强(否则也不能成为全能车手)

  第二部分:由公路车赛制而导致的具体战术以及其必要性

  1. 还是拿环法举例来谈谈具体的战术。高中物理告诉我们,阻力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在高速对抗下的环法自行车赛,风阻是除了车手自己之外,限制车手的最大因素。任何一定由于风阻而产生的劣势,都会导致一个赛段冠军的损失,或者是经过21天的积累,让车队主将抱憾而终。那么如何尽量与风阻“做朋友”?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让前面一个人为你“挡风”。具体来说,空气在经过前一个车手时会散开来,在他后面形成一个“真空区”,里面的风阻要小很多。紧跟着前面一个车手,你就能节省很多的体力。这也就是电影《破风》名字的来历。

  如图,一个车队的车手像火车一样排成一列,队伍前面的车手给队伍后面的车手领骑,破风。

  所以,这个“破风”,或者叫“拉火车”就是现代公路车比赛最基本的战术。即使在爬坡时,速度没有那么快,副将也还是会给主将领骑。毕竟一个赛段通常200km,一个爬坡10km以上,优势也是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而在平路冲刺中,拉火车的成功与否与赛段冠军的关系是巨大的。大集团在终点前1km基本就开始提速,每个车队拉起火车,然后在前面的队员拼命为冲刺主将领骑。你会看到,一堆车手就像火箭分级那样,在前面的一个一个掉下去,耗尽自己来给冲刺手节省体力,留在最后的两百米全面爆发。提早冲刺或者位置不好没有人带领冲刺,其结果都是可怕的,哪怕这个星球上最快的男人也不可能在提早冲刺或者没有队友带领的情况下独自赢得赛段冠军。是的,这话就是这么绝对。因为在高速情况下,如果前面有4,5个人帮你领骑,你甚至能节省40%的能量。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刚才的图片中,平路冲刺都是大集团冲刺,而山地赛段基本都是车手一个一个过线。因为即使你冲刺能力一般,待在主集团里面,前面的人也能把你的速度拉起来。不求赛段冠军,只求不拉开差距。山地赛段更多的看选手个人的身体素质,一点点的差距也会被放大。所以破风的重要性虽然仍然很大,但是不会出现大集团过线的情况。

  当然,上面说的是“静态的情况”。在实际情况下,你就可以看到题主所说的,根据对手的战术而调整战术。比如,自己车队剩余的人少,而其他车队人多,那么自己车队的冲刺手就有可能选择跟在别人后面猥琐的“蹭火车”。别人也不是傻子,白白给你破风。所以在前面的车手就会画起S型,转来转去,企图让后面的车手脱离自己的遮挡。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也就是公路车魅力的所在

  再举一个例子。山地赛段中,比赛进行的有条不紊。突然对方车队的主将跟着其他人突围了出去,你作为自己车队的主将,跟还是不跟?如果突围集团十分强大,人数众多,那对手可能仍然有人给他破风,并且跟你建立巨大的时间差。但如果盲目追随,而对方仅仅是虚晃一枪怎么办?你自己耗费许多体力,而对方可能还有一堆能力强大的副将给他领骑,最终在爬坡把你甩掉。又比如,很多比较传统的车手喜欢扰乱比赛节奏。在终点前的爬坡上,他突然加速甩开你而去。你跟还是不跟?你知道他突然加速,消耗很多体力,平均下来最终肯定会比保持均匀输出要更慢,但是你在他的后面失去了遮挡,如果没人给你破风,自己也会消耗更大体力,胜负未可知。又比如,你和其他几个爬坡手在争夺山地赛段的冠军,但是其他人都不愿意在前面领骑,有着自己的小算盘,你会怎么选择?此时的车手就必须达成默契,互相领骑。这就不仅是战术的博弈了,更是人心的博弈。

  战术甚至可能更加具体,甚至具体到什么时候喝水。曾经出现过在终点前选手因为吃能量棒时其他人突然进攻而被甩掉的情况。也出现过由于没有吃足够东西导致崩盘的情况。毕竟只要是自行车比赛,一般来说一天150km的距离是至少的,车手们需要骑5,6个小时以上,没有足够并且有计划的补给,那也是白搭。

  最后一个例子。破风的效果还会被其他因素影响。比如,你的对手在前面的下坡突然突围了,希望甩掉你,你跟还是不跟?跟,自己的下坡控车能力不够,在80km/h的速度摔车了怎么办?整个赛季可能都会报销。不跟,人家的下坡能力比你好,转弯速度比你快,就算没人破风也能甩开你,就这样一路突围到终点,你怎么办? 这些都是车手乃至车队要考虑的。

  上面的例子都是具体到每一个赛段的。那么宏观层面呢?比如你是车队的主将,你想赢得今年的环法,那么车队就要针对每一个赛段来制定战术,但是由于实际结果的变化,赛段过后再接下来的比赛,可能还要调整战术安排。比如你知道对方的主将爬坡比你好,你可能会针对他进行爬坡训练,忽略了个人计时赛。但是最终发现对方主将状态非常不给力,你虽然爬坡无敌,个人计时赛却输给了来自第三支车队的主将,让人家渔翁得利。又比如,你的车队可能安排你在某某赛段进攻,但是你的副将不给力,导致你发挥不出来,那车队可能在接下来的比赛中,建议你在下坡寻找机会,扳回时间差。每个车队的每一次策划,都会达到一种动态平衡,而具体比赛中的队员的状态,风,摔车,又会打破这种平衡。所以在环法这种21天的超长比赛中,车队的战术就在平衡-打破-平衡的动态模型中互相博弈。

  现在的公路自行车竞技已经过了“英雄时代”。大家都是人类,通过科学的训练和背后的投入,顶级车手间的差距不如过去那么大了。上个世纪还出现过车手同时赢得总冠军和很多赛段的冲刺冠军,而在现在已经是几乎不可能了。所谓“术业有专攻”,根据自己的基因和身体优势,每个车手会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尽可能的达到极限,而不可能真的出现所谓冲刺顶尖而爬坡也顶尖的车手。当然,也不排除一些车手的综合能力确实很强,比如彼得-萨甘,他的冲刺能力和爬坡能力都不差,也依靠均衡的实力获得了环法绿衫的5连霸。但是他的爬坡能力,在弗鲁姆或者其他爬坡好手面前,确实还是不够看。“术业有专攻”还体现在车队层面。大部分车队都是确定一个目标。比如天空车队的目标就是让弗鲁姆赢得环法总冠军,而冲刺车手的加入会让弗鲁姆在山地赛段孤立无援。但有些车队则就是为了冲刺获得赛段冠军,比如比利时乐透车队,在2016年环法最后一个赛段让冲刺主将“大猩猩”格莱佩尔在香榭丽舍大街获得了环法最有价值的一个赛段冠军。当然,很多车队实力不足,所以基本就是瞄准赛段冠军,不管平路还是山地赛段,能拿一个是一个。不过总体来说,车队资源是有限的,把资源平均分配,带来的结果就是哪个领域都不怎么样,效果比专门针对一个领域的车队要差很多。

  2. 说完了“风”这个外界的最大影响因素,接下来再说说由选手自己来决定的战术。

  近几年来,功率计已经成为了职业公路车比赛和进阶爱好者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配件。顾名思义,功率计就是能即时测量你的输出功率。看似没有什么用,实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公路车比赛的玩法和节奏。有了功率计,选手的一切骑行活动就可以得到量化。比如进攻的时候,教练告诉你“保持7w/kg 5分钟”。选手们只需要低头看着功率计的示数,让他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就好了。科学证明,通常情况下用功率计保持自己的节奏,最终爬坡终点前爆发就是最快的方式。事实上功率计的应用也直接催生出了以天空车队为代表的山地列车技术。前面也说过了,山地列车主要的目的是给主将节省体力,创造机会。但是山地火车的依据就是功率计的度数。否则就算拉起了火车,速度有可能太快,也有可能不够快,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一般在现在的环法高山赛段,你很难看到总成绩车手直接突围,一个人直接来到终点。基本就是主集团中拉起一辆一辆的火车,各个车队都会保持一个稳定的功率输出,先筛选掉那些体力完全不行的副将,再慢慢提升输出,最终让主将在最后几公里爆发。

  当然,比赛不都是一成不变的。很多车队和车手也喜欢在比赛中制造“惊喜”。比如说有些其他车手参与突围,那么你追还是不追呢?也许今天突围集团的状态特别好。你低头看着功率计,输出没有问题,但是对于对手来讲,你们车队的火车反而是太慢了。是否应该让自己的火车提速?还是自己一个人拉上一两个队友也参与突围?这都要视突围的具体位置,突围选手的威胁能力和自己车队的体力情况来决定。这是,车手又会回到完全凭感觉的时代,因为决定往往在很短时间就要做出,仅仅看功率计上的数字,有时候反而也会被拖累,毕竟每个人在每一天的状态也都不是一样的,也许状态好,那就不用“压抑自己的天性”,直接进攻。

  3. 说完了车手和人的战术,再来看看车辆装配方面的战术

  对于总成绩而言,21天之中,任何一点小小的失误都会被积累,任何一点小小的优势也可能转化为巨大的优势。所以在硬件方面,车队也会采取不同的战术。

  首先是很重要的爬坡齿比选择。一般来说职业选手都是采用标准盘,也就是牙盘采用53-39的齿比。但是随着来到比赛中段,随着疲劳的积累,很多车队会换成压缩盘,也就是50-34的齿比,飞轮甚至有可能换成11-32。一切都是为了让爬坡更加轻松,来减轻车手们的疲劳感。一个赛段拿了冠军固然很爽,但是如果第二天没有恢复过来,那么一切都是浮云。不要忘了环法是21天的比赛。京科夫车队的7次大环赛冠军阿尔贝托-康塔多也在采访中说过,在环意大利中,进入山地赛段之后自己就会换成34的小盘,并且之后就一直会用34。

  然后是计时赛段的车辆装配

  前面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计时赛的选手们骑得车都不太一样?原因就是要使得风阻最小,速度最快,这样过线的时间就会最短。轮子为什么都很“宽”?(也就是框高很高,基本在60mm以上)一是因为可以减少辐条切割空气导致的阻力,二是减少空气在轮子内部形成的真空区,因为这会导致额外的阻力。计时赛车由于操控性差而且轮组可能伤害到其他人,故不能在上百人参与的普通赛段使用。不过问题还不止于此。计时赛车往往考虑空气动力学性能而在重量和舒适性上比普通的大组车要差。所以一旦计时赛本身是一个爬坡赛段,那么各个车队就会有自己的战术。如果坡度比较大,距离还比较长,有些车队会让车手们直接用普通的大组赛车加上休息把来使用。具体如图

  但是对于一些爬坡很强的车手,传统计时赛车的重量劣势似乎就没有那么大。他们更需要的是空气动力学的优势。所以也有选手直接用普通的计时赛车就去爬坡。同样的,到底采用哪种方案,取决于赛段的情况,车手的特点以及到该赛段为止整体的排名情况。

  第三部分:战术的具体应用以及电影<破风>和现实的不同

  拿冲刺火车来说。下面是2012年环法第十八赛段,当时在天空车队的“地表最快男人"卡文迪什获得赛段冠军时的情况。都是视频截图,清晰度不太够请原谅。

  首先看到屏幕最下边的是卡文迪什。上面是黄衫维金斯在给卡文迪什领骑。没错,在平路赛段,哪怕你是总成绩第一你也得给冲刺手破风。

  进入到最后的几百米。前面有四个人,应该是之前的突围选手。但是恐怖的冲刺火车马上就要吞噬掉他们。可以看到屏幕上方主集团的S型长蛇阵已经马上要追上这几个酱油了。

  可以看到卡文迪什在屏幕上方,但是也不是特别靠前。前面他已经几乎没有队友了。

  黄圈里面是卡文迪什,在人家屁股后面蹭火车,等待机会。太早冲刺只能是找死,前面的选手也都在向后张望卡文迪什的动向。

  卡文迪什闪了出来。前面的人已经把力气耗尽了,而卡文虽然落后最前面的人差不多10米,但绝对可以追上。卡文迪什后面的人马上开始跟在他的后面,希望他带冲,自己渔翁得利。他们会得逞吗?

  显然不能。卡文迪什恐怖的冲刺实力让他后面的车手即使在有遮挡的情况下也完全跟不上。至于他前面的两个车手,看姿势就看得出来已经放弃了。还可以注意到,卡文迪什趴的非常低,一切都是为了将风阻减到最小。

  不出意外地,卡文迪什获得了这个赛段冠军。

  还有关于山地火车和空中加油的具体例子,建议大家移步@天气不错

  的答案,非常详细,我也点了赞+感谢。在具体的例子和对战术的理解方面,他的答案的专业性更加强。

  然后来谈谈电影《破风》 《破风》是一部好电影,看看其他答主的答案,不少也是从《破风》中汲取灵感。不过既然是电影,就是一种艺术形式,需要后期的再加工。《破风》很多方面也与现实大相径庭。这里就来探讨一下《破风》和现实中公路车比赛那些不同的地方。注意,我并不是黑《破风》,我说了这是一部好电影。你看到梵高的向日葵,也不会因为它不如照片里的向日葵那么“真”就说这幅画是个垃圾。电影,毕竟是一种艺术手法。

  首先,《破风》当中并没有多日赛。所有比赛都是一天就比完。原因很简单,拍多日赛电影就会变得过于长。没法给主角足够的描写。别忘了这是电影,不是纪录片。 另外,《破风》对于冠军的定义就是赛段冠军。这个前面也提到了,现实中我们所说的“冠军”都是总成绩冠军。

  此外就是《破风》当中主角的光环过于强大。恨不得距离终点前好几十公里,平路上就一两个人突围到终点。上文也提到了领骑的重要性,99%时间龟缩在主集团中的隐忍,就没有最后200米冲刺主将的爆发。 另外,公路车比赛极其艰难,你不可能看到都在最后的爬坡或者冲刺了,车手们还在说话。就算在说话,70km/h下的噪音也很难会让别人听的清楚。当然,电影要考虑台词。

  此外就是角色的选择。三为男性主角的身材都是冲刺手的身材,不过在电影中一些爬坡中甚至还是一马当先,充当主将。上文也说过了,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另外就是王珞丹的身材过于瘦小,看起来不像是练场地自行车的选手。去看一下今年奥运会夺冠的钟天使,宫金杰你就明白了。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兴奋剂。电影中的兴奋剂让窦骁“突破了极限心律”。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人的极限心律是一出生就固定的,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突破极限心律,那你应该也该准备后事了。要想骑得快,并不是看心率谁更快,而是看同样心率,谁的心脏能够携带更多氧气,这对爬坡还是冲刺都是一样的。昔日的环法七冠王兰斯阿姆斯特朗,如今因为服用禁药而名声扫地,冠军头衔也全部被剥夺。他服用的主要的禁药就是EPO。这种药物能够提升红细胞结合氧气的能力。多说一句,他也还使用过输血的方式来作弊。具体就是在比赛前一个月抽出一部分血,等比赛之前身体恢复,血液量恢复到正常水平后,再把之前的血打到身体里面。相当于平白无故增加了不少红细胞。这里多说一句,其实没有证据指向阿姆斯特朗嗑药,他只是承认而已,不过在聚光灯之下到底是不是出自真心那就不知道了。我这里拿他举例子,并不是非得说他,而是说服用EPO和输血这两种作弊的方式,确确实实的出现过,我只是用来解释心率和氧气。我个人对阿姆斯特朗是没有偏见的,我也认为他是伟大的车手(虽然他的个性我不是特别欣赏),既然没有白纸黑字的证据,确实不能说他服药,更何况同时代的很多人也都嗑药。我个人只是怀疑他嗑药,但是我无法证明我的怀疑,所以这只是我的一点私人的想法。以后有机会可以在其他题目下面讨论。总而言之,血液是载体,氧气才是本质。“突破极限心律” 更是无稽之谈。

  什么是“战术”呢?简单来说,任何为了赢取比赛而符合规则的手段都可以算作是战术。

  小到利用天气变化选择合适的防雨夹克保持体温,大到利用队友之间的配合形成冲刺火车在最后冲刺当中获胜,都是战术的其中一种。公路车赛事拥有复杂的类型,想要用好战术,首先就要求车手明白两件事情,比赛的场地是什么类型,而自己又是属于什么类型的车手呢?只有当这两点的特性都相符合的时候,才有可能创造最好的成绩。

  比赛的类型:总体上可以分成两种,多日赛和单日赛,而无论什么类型的比赛,地形也不外乎平路,缓坡,陡坡,长坡,石头路以及下坡,作为一位车手,首先就应该知道自己适合的是哪一个方向,是擅长瞬间高功率输出的平路冲刺,还是陡坡上轻盈的摇车,或者是在长坡当中以超强的有氧耐力取胜,得知了自己擅长的方面,才有下一步的选择。

  多日赛的类型又可以细化到单周,双周,三周赛,具体内容看大奇的哈哈。

  从左到右分别是最佳年轻车手、总成绩第一、冲刺王、爬坡王

  单日赛的类型就更加复杂化,以古典赛为主,其他的平路赛事为辅。而古典赛则分为石头路古典赛和阿登古典赛,这是由不同类型的赛道所决定的,在石头路古典赛的代表巴黎鲁贝当中,车手要在光滑而又崎岖不平的石头路上高速骑行分个高下。

  而阿登古典赛的象征烈日巴斯通烈日则是以超高难度的陡坡著称,车手在如同“墙”一般倾斜的陡坡上奋力骑行,只有陡坡实力最强的车手才能获胜。剩余的属于平路类型的单日赛就较为简单,在经过绕圈或者难度不高的长距离骑行之后,几乎都是以集团冲刺的形式决胜。

  石头路古典赛上,摔车是常事[公路赛战术系列]外篇之一:如何备战新闻时报环赛这样的古典赛

  首先来说说多日赛当中的总成绩战线

  作为总成绩车手,最重要的就是“时间”。任何的方式(正常手段)都是可以使用的。结合上文提及的地形,可以总结为利用这五种方式从对手身上夺取时间。但是车手不可能完全适合于这五种类型的赛段,所以必须有所取舍,在适合自己赛段布置战术进攻,在不适合自己赛段想方设法止损,在这战术当中,副将作为战术棋子就显得相对重要。

  总成绩战线可以选择布置战术的赛段可大致总结为四种类型:

  1. 石头路

  2. 爬坡

  3. 下坡

  4. 横风路段

  1.石头路进攻

  在环法上出现石头路赛段的情况其实并不多,但是很容易对总成绩产生较大的影响,如图所示,在下了雨的乡间石头路上,路面会变得泥泞不堪,对与非古典赛类型的车手来说,如何控车,保持位置,避免摔车,在石头路上节省体力都是个大问题。

  所以是极其容易发生摔车受伤和脱离第一集团被拉开时间这类意外,前者代表的是退赛,后者代表的是在整个比赛上都陷入被动之中。车队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避免摔车的情形下尽力争取不被竞争对手拉开时间差距

  下雨让泥水混合在赛道上,摔车屡见不鲜

  2014年环法自行车赛加入了一段巴黎-鲁贝的石头路赛段,这令一众总成绩车手感到了威胁,天空车队和盛宝银行车队是比赛的大热门之一,他们决定在这个赛段采取保守战术,他们的GC主将弗鲁姆和康塔多甚至是第一次在如此困难的石头路上作战,在战术安排上并没有更多可以提供的选择,只能让他们待在大部队里。可惜他们做出了错误的决定,这并不是一个能够防守得住的赛段。

  阿斯塔纳车队在这个赛段上采取了积极的策略,因为这个难度较高的石头路赛段上几乎让所有的总成绩车队都采取了消极应对措施,当天的大雨让长满青苔的石头更加湿滑,在极为狭窄的路面上车手摔车的几率大大增加,大集团很容易形成断龙,那么待在后面的车手就算没有犯下任何错误,也会因为断龙而损失大量时间。

  事实上,摔车接二连三。阿斯塔纳将他们的主将泥巴里在比赛一开始的时候就放置在队伍的前端,防止因他人摔车而产生影响,这个时候其他车队他们甚至不敢奢望在这么一个复杂的地形上赢得时间。

  身穿黄衫的泥巴里在这个属于古典赛车手的赛段异常积极

  决定胜负的时刻发生在倒数第二段石头路,泥巴里在维斯特拉和弗尔桑两位副将的带领下拉开了与身后车手的距离,只有前公路越野世界冠军拉斯·博姆能跟上节奏。这个时候,他的身边没有任何的总成绩对手可以跟上他的脚步,仅仅一个赛段,就拉开了与主要对手两分钟以上的差距,这个时间差距让其他对手在后面的山地赛段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2.爬坡进攻(山地火车,空中加油,远程进攻)

  在大环赛上,最重要的战场之一就是高山,最强的总成绩车手将会在阿尔卑斯,比利牛斯山脉等地一较高下,围绕着“山”的战术自然是层出不穷,最为经典的则是山地火车,空中加油,和远程进攻。在漫长的爬坡赛段当中,最考验的就是车手的体力,能力以及车队实力和战术,任何劣势都会在爬坡的过程中被无限放大,最后被对手甩开,丢掉时间。

  2.1山地火车

  天空山地火车四步拆解分析,暂时画个手稿说明。

  所谓山地火车,就是让副将在山地赛段爬坡的时候,在大集团前方控制速度,在长坡上利用副将自身的实力优势和不适合他人的配速消耗其他主将和副将的体力,也称之为“控场”讲究的就是控制住比赛的所有情况。

  利用这种战术,当副将群的实力非常强大的时候,几乎没有人能够在山地火车消耗掉之前成功逃离大集团,让远程进攻等等的战术失去了意义,主将也只需要待在火车的最后一节,等待其他车手被自己的副将消耗掉队之后,再发起攻击,一击制胜。

  这种战术的限制就在于副将的实力以及强大的战术执行能力。不是所有的车队都像天空一样拥有国家级别的财力为主将配备一列近乎全主将实力的山地火车,还有科学的战术指导。

  为什么副将顶在前面主将待在后面就能省力?这里带入一个概念,俗称“破风”。请看这个问题

  环法自行车赛中,车手跟着领骑员骑行时真的能省力吗?具体原理是怎样的? - 空气动力学

  强大的天空山地火车

  说到山地火车,最为出名的就属天空车队。在2016环法当中,天空车队了为了让弗鲁姆的环法总冠军再添一座,派出的山地副将阵容几乎每一位的实力都可匹敌其他车队的主将,如2017环意主将沃特·普尔斯、2016环意主将米克尔·兰达、巴黎尼斯总冠军杰兰特·托马斯等人。这就是为了在山坡上开启“山地火车”的基础力量。

  在长坡之中,因为实力超群,他们可以用其他车队连跟风都感到吃力的配速消耗掉对手的体力,在进入最后一个爬坡之后,往往天空车队还会剩余两三个副将,其他车手在体力被消耗一空后只能吊在主车群末尾等待弗鲁姆的无解进攻了。

  在2015年环法当中,最为出名的就是在风秃山上,当山地火车的最后一节里奇·波特(现在已经跳槽到BMC当主将)拉爆大多数对手来到最后6公里的时候,弗鲁姆的残暴的击败了除了金塔纳的所有GC主将,当然金塔纳也在几公里后被弗鲁姆毫不留情的甩开,一举输掉环法。

  后面的车手此时此刻都以及在孤军奋战,天空车队却还是拥有控场的实力

  2.2远程进攻

  在天空车队还没有横空出世的时候,远程进攻战术很受车队的青睐,通过几十公路甚至上百公路的长途突围,在副将实力参差不齐的情况下时间差距很容易被放大,最后获得宝贵的时间,但是由于赛场的情形瞬息万变,没人谁能够知道是否能够成功。因为突围十分的耗费体力,如果被身后的主车群追回,后果是非常惨重的。

  2.3空中加油

  空中加油战术则往往会和远程进攻配合起来,在比赛进入决胜时刻的时候,因为其他强劲的对手的拉扯主车群的副将都会所剩无几。但如果在比赛前期形成的突围集团安插副将就不会对其造成过大的消耗,在主将需要的时候放慢速度掉回主车群,就可以进行战术上的操作了,从 前往后掉轻松,从后往前追赶可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举个例子,2016环西的第20赛段上,奥瑞克车队用山地火车+空中加油+远程突围的战术,将手上每一张牌的作用都发挥到了极致,成功的把查韦斯在计时赛段输给康塔多的时间赚了回来,更是代替了康塔多大环赛第三的宝座。

  图片上正在摇车的绿帽子豪森正是奥瑞凯车队在比赛刚刚形成突围集团就安插进来的空中加油机,在战争的号角还没有吹响的时候,他完全伪装的就像是一个追求赛段冠军的突围车手。

  在大集团方面,进入山区之后,奥瑞克车队的副将全部开始领骑,开启了山地火车模式,请注意,他们的目标并不是为了获得总冠军,而是目前位列第三的康塔多以及京科夫车队,这趟山地火车的作用只有一个,消耗掉本来就不强大的京科夫副将群,让康塔多失去副将的支持,但是从表面上看起来并没有很强的针对性。

  就在最后一名副将结束领骑的时候,查韦斯果断发动了远程进攻,这里距离终点还有44.7公里!由于康塔多的位置十分的靠后再加上他与其他总成绩车手没有利益冲突,时间瞬间被拉开到15秒以上,这个时候由于副将早早掉队,康塔多一下就陷入了困境。

  在无线电里得知查韦斯独自进攻之后,待在突围集团等待的副将豪森立马放慢脚步,等待查韦斯进行空中加油。因为在时速达到30KM/H以上,80%以上的体力是为了对抗风阻,前面有副将领骑破开气流将能很好的保存自己的体力。而在主车群的康塔多就显得十分的被动,因为其他对手的盯防他不但无法进攻出去,同时也没有副将帮忙领骑,速度始终不如前面突围的查韦斯等人。此消彼长之下,康塔多在计时赛上领先的时间全部丢失,在比赛结束后他也是丢掉了到手的领奖台位置,这是奥瑞凯车队史诗级战术的胜利。

  3.下坡进攻

  前文说过,在总成绩竞争上,只要能够抢到时间,任何合乎规定的手段都是战术。会选择下坡进攻的车手,并不多。首先下坡因为速度极快并不容易拉开差距,并且对于总成绩车手来说,下坡进攻是一种非常激进的拉开时间的方式。

  在时速高达120KM/H的下坡当中,首先要确保的是不要因为摔车损失时间和受伤。当然在大家都选择保守的时候,选择进攻就显得出其不意,比起在长坡中正面攻击,更可能成功。

  2016环法第8赛段,在经过最后一个山头的爬坡之后,即将迎来的就是一个下坡终点,不出意外的话将迎来有爬坡能力的冲刺手的小集团冲刺决胜,而没有任何威胁到总成绩的车手能够成功突围出去让所有的人都松了一口气。

  就在车手们在山顶接受补给的时候,移动之星的主将金塔纳刚刚接到一瓶水,身边就飞快闪过一个黑色的高大身影,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弗鲁姆这个谨慎的环法双冠王居然会在这个下坡进攻!当主车群反应过来的时候,时间就已经拉开到10秒钟以上了,前面提到过,下坡之中拉近差距是十分困难的,特别是当弗鲁姆使用了超低风阻的踩踏姿势之后,时间一秒一秒的被拉大,最终拿下了第八赛段冠军并且穿上了黄衫。

  4.平路(横风断龙)

  在欧洲赛场上,独特的横风赛段也是比赛的亮点之一,在横风赛段,因为主车群需要利用斜线阵与横向刮过来的大风对抗,当最前方的车手感受到了横风的时,斜线阵就应该自然形成。当强风左边吹来的时候,车手便自然会形成靠马路左边的斜线阵。常用的阵型是12到15名车手排成两排。这就是所谓的双排斜线阵。一列究竟能容纳多少车手取决于马路的宽度和车手的的技术能力。6位车手如果足够熟练和有技巧的话,也可以组成双排斜线阵。

  有关侧风的详细情况请看这个问题

  为什么自行车比赛车手们是斜线队形? - 体育

  在横风影响下出现的斜线阵

  一旦车手体力不支则非常容易形成断龙,而且断龙之后再次合拢需要非常大的体力消耗。一个不小心就会让赛段冠军的竞争者和总成绩车手吃一个大亏,但是由于横风的不可预料性,在主车群前面保持住靠前的位置就显得尤其重要了,一旦被断龙到落后集团,必须及时调派副将前去帮忙。移动之星的两位著名的总成绩车手金塔纳和巴尔韦德在环法当中不止一次因为横风掉时间。

  在2016年环法的时候,他们没有再犯这个错误,可惜当强风来袭的时候,个人计时赛金牌得主法比安·坎切拉拉在主车群前方突然进行高速领骑(搞事),身穿总成绩黄衫的弗鲁姆和冲刺王绿衫萨甘当时的位置就在他的身后,当坎切拉拉体力不支退下的时候,他们的身边甚至没有各自的竞争对手(总成绩和赛段冠军)。两位顶级车手灵敏的战术嗅觉告诉他们:机会来了。萨甘和弗鲁姆迅速达成协议分别带着一个自己的副将,在一个平路赛段突围了!

  而在强风的影响下,其他车队的副将无法及时的上前,前面又是四位顶尖的个人计时赛高手骑着最尖端的空气动力学战车进行无间的合作,最终最然大集团被好好吊打了一番,平路冲刺车手丢掉了可能的赛段冠军,总成绩车手在这样一个平路赛段也被弗鲁姆领先了十几秒的宝贵时间。

  气动车给了他们多少秒的时间优势?,也许你可以看看这个问题自行车的好坏对速度的影响有多大? - 山地车

  公路大组赛世界冠军彼得·萨甘的胜利,弗鲁姆在这样一个赛段的积极进攻让他与后面的车手拉开了秒差。

  马拉松可谓是名副其实的竞速项目,但很多不了解马拉松的人看到电视上的直播往往会觉得非常的单调无聊,而经常进行跑步训练的人则看得津津有味,这是因为他们对每个选手都比较了解,知道他们所习惯采用的比赛策略。

  看不见的硝烟,马拉松比赛中的战术

  —————————爱燃烧-知乎机构帐号爱燃烧的知乎专栏 | 精选了200多篇原创高质量跑步运动文章

  —————————

  马拉松比赛的精彩在于除了速度之外,步步紧逼的追逐和配合也令比赛更为激烈。很多比赛的参赛选手水平都是在伯仲之间,然而不同的比赛策略安排会带来不同的比赛结果。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北京奥运会女子马拉松的比赛中,罗马尼亚选手托梅斯库在之前20公里的赛段一直不动声色的进行跟随跑,半程时突然加速从第一集团中突围,并且一直保持领先500米左右的领先。

  

  第一集团的其他选手都对这次突然的变阵采取了保守的策略,没有人加速跟随,都继续跟随大集团前进。虽然在最后阶段被肯尼亚选手恩德雷巴和中国选手周春秀追到只剩300多米的距离,但是托梅斯库硬是将1分钟的优势保持到最后,出人意料的夺取了冠军。

  

  半程突围是女子马拉松并不常见的一种比赛策略,一般用于耐力好绝对速度不够的选手,只有比赛中期能够积累一定的优势,这样才有机会击败绝对速度更好的非洲选手。这种比赛策略必须对自己的体能有很清楚的认识,也要对风险有较科学的评估。单独领跑是非常劳累的,体力耗尽无以为继,所能得到的结果便是前功尽弃。赛场上用得最多的还是跟随跑,这种跑法需要在前段比赛跟随其他人的节奏,风阻更小,非常省力。主要是在最后阶段比拼最终冲刺能力。目前很多邀请赛出现的“兔子”领跑员,也就是在大部分赛段帮助其他选手既获得较快的速度又保存了体力,促进跑出更好的成绩。

  

  而有些马拉松运动员为了能够跑出好成绩,会自己找私兔(还不止一个)领跑,当然也会有赛事组委会安排给顶级选手的。

  长跑皇帝格布雷西拉西耶当年就为了破纪录,愣是请了4个私兔来带着跑,可见跟随跑还是马拉松中的主流战术。

  跟随跑在业余跑者的马拉松赛也可以采用,选择比自己配速稍快的选手,节奏合适,便进行跟随。合理的使用这种方式,可以帮助自己取得更好的比赛成绩。

  在国际比赛中,高手们的战术除了这些还有削弱对手的战术,一般领跑者会故意进行变速跑,让跟随者被动的跟从变化,引起不适,也特别的消耗体力。主动求变的领跑者一般会在训练中加强变速的训练,这种变化对自己的影响就会少很多。

  

  当然我们有时候也在一些赛事中看到黑招,例如踩踏鞋跟,手肘击打对手,这也就基本不能称之为策略了。

  看马拉松比赛的策略,我们可以了解更多马拉松的知识和趣味性,当然上诉提到的战术同样也可以用在我们自己的马拉松比赛里。

  —————————爱燃烧-知乎机构帐号爱燃烧的知乎专栏 | 精选了200多篇原创高质量跑步运动文章应用详情 (爱燃烧App)

  说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残奥男子田径1500米前四名成绩竟超里约奥运冠军--体育--人民网

  。这蹊跷事背后的,就是「长跑战术」。

  - - - - - - - - - - - - - - - -

  我们来回顾一下2016年里约奥运会(健全人)1500米比赛。

  先介绍一下比赛的主角们。

  ① 男主角

  男主角是肯尼亚人,瘦高个,名叫基普鲁普。目前为止人生最光辉的时刻,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那是他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结果就以 3分33秒11 的成绩夺冠。那一年,他只有19岁,却已经拥有了主角光环。

  此后几年,他在世锦赛中也有着极其稳定的表现,2011年在大邱,2013年在莫斯科,2015年在北京,他连续三届世锦赛夺得1500米冠军。夺冠成绩都在 3分40秒 以内。

  ② 男配角

  男配角是阿尔及利亚人,平顶头,名叫马赫卢菲。

  他一直是个配角,有时候跑跑800米,有时候跑跑1500米——2012年8月6日,伦敦奥运会800米预赛,男配角跑了一半,感觉名次不会太好,于是他停下来,从撑杆跳高的区域走了回去。

  男配角不跑了。

  事后我们知道,男配角是打算放弃8月6号的800米比赛,专攻8月7号的1500米比赛的,但阿尔及利亚队未能在此之前为他注销资格,因此就出现了「跑两步,不跑了」的情况。国际田联看不下去这类故意退赛,于是取消了男配角之后奥运比赛的资格。

  男配角要哭瞎了。

  阿尔及利亚开始为男配角申诉,理由是很经典的——「男配角以膝盖不适为由退出了此次800米比赛」……天真的国际田联居然信了,撤销了对他的处罚。

  于是,我们看到,在800米退赛一天后,男配角在1500米决赛中跑出了 3分34秒08 的成绩,夺得了伦敦奥运会1500米比赛的冠军!!配角也有春天!!

  - - - - - - - - - - - - - - - -

  介绍完基本人物,我们快进到里约奥运会男子1500米决赛。1500米比赛和800米比赛不一样,全程不分档,同时也属于距离非常短,节奏非常快的项目,因此1500米的比赛属于田径比赛中……对抗性很强的一个赛事。对,对抗性。

  选手们一字排开,静候比赛开始。

  男主角不愧是男主角,一开跑,稳稳的跑在「最后一位」……

  一圈过去了,男主角还在「最后一位」……

  看过男主角比赛的人都不着急,他就这德行,整个里约奥运会每场比赛都这样。预赛的时候,男主角到最后500米才开始冲刺,半决赛的时候更是最后300米冲刺,差点并不进线。但这就是男主角的「长跑战术」:前面一半路程都采取绝对的跟随跑,稳稳的在最后,然后在最后时刻,一口气冲上来,让你绝望的看着他的背影。

  瞅着男主角慢悠悠的模样,所有的1500米选手也形成了一种默契:我们都慢一点儿跑,留体力最后一圈卡位置,冲刺。

  于是,1500米比赛的第一圈,大家跑了1分06秒。

  回想一下你高中时候的400米成绩吧,1分06秒??

  跑到700米半程的时候,大直道上,男主角开始突然加速——这比他预赛加速的位置,早了300米,决赛,男主角要提前把机会抓在自己手里。

  男主角猝不及防的加速影响了队伍的节奏,队伍开始「混乱」起来,说好的大家一起慢慢跑的呢!

  3秒钟后,男主角已经跑到了大部队中间的位置,而他引起的「混乱」,让自己的队友不慎被绊倒。

  大直道末端的时候,男主角已经跑到了领先集团,而此时的男配角一直在做配角,跑在队伍最后3位。

  ( 谁也不会注意到男主角身边的蓝衣小人——森特罗茨 )

  兴许是早早的跑到了领先集团,男主角又开始慢悠悠的速度慢下来,结果第三圈1100米的时候,男主角又落到了队伍最后面,男配角和男主角都有麻烦了!

  男配角率先发力,他从「弯道加速」进行超越,这几乎是田径比赛的大忌,在弯道超越极其浪费体力,奥运会这样级别的比赛,把力气用在弯道上,非常不划算。

  但男配角觉得,来不及了,必须这么做。

  而男主角也着急了,直道上,他撒开膀子开始超越,但所有人都明白,最后一圈最重要的就是「卡住内道」!!于是男主角想往内道切,变得异常困难,他身边一度堆了4个人平行卡位。

  (蓝色小人不紧不慢的卡主内道,注意到了吗)

  第三圈比赛结束了,这一圈大家的成绩是 55秒41,比第一圈快了11秒。这才是高手全力的水平。

  有一个瞬间,男主角还是男主角。尽管最后一圈开始时没能并入内线,但他使用了禁忌的技能「弯道超车」,从第6位超到了第2位。然后在最后第二个直道的时候——男主角和蓝色小人已经并驾齐驱了。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但是仅此而已了。一次直道冲刺从队尾到队首,一次长达两百米的弯道+直道冲刺,已经把男主角的灵气用完,虽然身穿红色运动服,但男主角也续不了命了。

  最后一个直道,他只能目睹每圈都卡位在内道的蓝色小人 Vs. 男配角。

  男配角在最后300米开始狂奔,但蓝色小人也懂技巧,弯道的时候注意卡位,直道则是稍微冲出来一些,他始终没有给马赫洛菲反超的机会。

  蓝色小人赢了,他的成绩只有3分50秒。

  但这并不丢人,相反的,这场1500米决赛,成绩不快,但技战术很高,堪称斗智斗勇的经典赛事。 「起步圈的集体压速度,提前冲刺与反超越,摔倒,弯道超越与进弯时的激烈卡位,最后直道冲刺。」这是一场充满了长跑技巧,对抗性很强,过程一波三折的比赛,很值得重温。[奥运会]男子1500米决赛

  - - - - - - - - - - - - - - - -

  我们再看里约残奥会T13级的1500米决赛。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55N4ACT_1s

  解释一下 T13 级,这指的是视力障碍,11指全盲,而12和13指视力障碍,13级是视力残疾最轻的。在残奥会,报选手名字的过程中,观众的欢呼会比健全人比赛更热烈,这点非常暖心。尤其是主场作战的巴西选手,观众的掌声特别热烈。

  我们都知道,长跑一开始领跑不算什么。但巴西选手用尽全力跑了第一圈,把大部队的节奏都带散了。第一圈结束后,两位巴西选手分别排位第二、第三位。

  这还没完!第二圈结束的时候,巴西选手一路在直道冲刺,跑道了第一位!

  眼瞅着就要卡着内线进弯了…

  结果,巴西选手就一个踉跄,摔出了赛道……再跑回正道的时候,已经落到了队伍的末端。

  另一位巴西选手则一直领跑了三圈。补充一下,残奥会T13级的1500米比赛选手之间的距离拉开的比较大,因此整个比赛都比较流畅。奥运会则因为距离近,大家都一直在卡位。

  这是第三圈结束时的镜头。残奥会(T13级)比赛正常的跑,大家没有太多卡位。而奥运会比赛的卡位非常激烈

  对比一下,就很能说明,为什么奥运会比赛冠军的用时要比残奥会低了。

  长跑比赛,最开始领先的不算赢。最后直道冲刺的时候,T13组只有4位选手在领先集团,而巴西选手,远远的落在后面。

  最后冲刺阶段,也是毫无干扰的两人直线单挑,巴卡Vs.德米赛。所以,残奥会冠军能有这么高水准的成绩,是得益于整场比赛的节奏比较散,大家都被早早的拉开,最初领先的没有太多战术,就是一路领跑直到体力耗尽,大家都没有太多卡位,就是单纯的跑。所以最后的成绩,非常出色,3分48秒,打破了残奥会的记录,同时放到健全人体系里,也是第一。

  这些残奥会运动员固然很伟大,但在健全人比赛中,跑的快不是全部要义。长跑比赛,胜利是第一位的,战术有时候比速度更重要。某些媒体用贬低正常运动员的做法,来提升残奥运动员的地位,以此衬托残疾人的伟大。我想这真的无视了「长跑比赛的战术」,而且那些残疾人运动员自己听到之后,也不会高兴吧。

  以游泳+骑行+跑步的“合体”铁人三项来说说,长距离耐力竞速项目的战术。拿克里斯蒂安·布鲁门菲尔特(Kristian Blummenfelt)为例,他是当下铁人三项运动最有竞争力的选手,在过去的一年里,依次拿下东京奥运会、世界铁三锦标赛、大铁世锦赛三大冠军,并创造了大铁世界最好成绩(7小时21分12秒)。本月初,布鲁门菲尔特更是以6小时44分25秒成为第一个在铁人三项距离上打破 7 小时的人类。——作为最强者,他的战术显然很值得分析说道一番。

  铁人三项(triathlon)有多个组别,比较常见的组别又有各自的特殊名称。比如,小铁:通常比赛没有固定距离限制,是很多人体验铁人三项的首选。一般来说,游泳距离在100-750米左右(通常会在泳池/室外平静水域)、自行车5-15公里、跑步1-5公里;标铁/奥铁:游泳1.5公里、自行车40公里、跑步10公里,总距离51.5公里。这也是奥运会铁三比赛的距离;大铁:游泳3.8公里、自行车180公里、跑步42.2公里,总距离226公里。又被称为超铁,即ironman Triathlon。

  不管哪个距离,对体能都会有较高的考验。为什么铁人三项的顺序依次是游泳、单车、跑步,有科学原因吗?

  首先明确一点,

  像克里斯蒂安·布鲁门菲尔特这样的顶级职业选手而言,游泳,长跑,自行车等长距离耐力竞速项目的战术本质,都建立在对个体非常系统的认知上。

  所以布鲁门菲尔特2016年正式开始训练铁三后,他每天的训练中都伴随大量数据监测,小到心率带和最大摄氧量测试面罩,大到20+个传感器贴满全身。每隔一段时间,布鲁门菲尔特的团队还会从他耳朵/手指上快速取血液,以获取乳酸值的变化。

  

  研究结论,布鲁门菲尔特有着超乎其它选手的精神毅力,有氧能力也非常强大,但他过于拼搏的斗志却很容易让他过早投入战斗状态,从而导致糖原的过速消耗,这会在游骑跑的前半段过早释放、整个比赛后半段无法追求更好的成绩。

  加上布鲁门菲尔特有着相对壮硕的上半身力量(身高1米76,体重78公斤),在游泳和骑行阶段往往能建立起一定优势,去求稳并不会浪费太多的时间,反而他相对薄弱的地方在跑步最后阶段,体能出现问题时往往未必有足够的腿部力量去赶超。因而最适合克里斯蒂安·布鲁门菲尔特的战术,是在游泳和骑行阶段尽量保持在争冠的第一集团内,以相对较小且稳定的消耗咬住对手,保持体力以较平稳的态势逐渐输出,而后在跑步阶段尽量在中程就建立起优势,避免最后关头的并肩缠斗、靠冲刺决出胜负。

  另外,最有考验的高温环境下,布鲁门菲尔特倒有更好的“控温”能力,比如高温下的骑行,体能消耗要比其它选手更少些。他的团队也告诉他,自行车阶段结束后,可以不用保留的全力输出,去赶超或创造领先。去年东京奥运会,1500米游泳和40公里自行车骑行后,布鲁蒙菲尔特排位第五,十公里跑步环节他逐渐追上,在最后五公里拉开足以稳定夺冠的距离,并最终1小时45分04秒拿到金牌。就是非常适合他的战术体现。铁人三项对体能的考验极高。比赛里,布鲁门菲尔特和对手显然都处于体能耗竭的边界,他会想象身后有只猛兽在追赶,用这种心理暗示去维持住对追赶者的优势。

  最后分享一点布鲁门菲尔特的训练小贴士。长距离耐力项目需要长期的重复训练,才能提升。作为世界顶级选手,克里斯蒂安·布鲁门菲尔特的训练也相当艰苦。他每天都会安排三节训练课,每周游泳45公里+骑行400公里+跑量120公里。过去一年布鲁门菲尔特训练用时达到了1300+个小时,每天燃烧掉的卡路里则是惊人的8000卡。这样日复一日的训练非常难熬,布鲁门菲尔特也有自己特别的方式——他有训练时听歌的习惯,每次都会准备一个非常漫长的歌单随机播放。如果感觉这首歌与自己当下的节奏“不搭”,他就马上切换;如果非常契合、正好在自己的点上,就会反复重播直到有点听腻,而后再开始切歌。布鲁门菲尔特说这样自己训练就一直很带劲,且觉得时间过去快得多。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长跑是「配速的艺术」。关于长跑的战术,可以再看看:马拉松比赛策略(上):初阶跑者应该如何规划比赛中的分段配速?马拉松比赛策略(下):进阶跑者应该如何规划比赛中的分段配速?

  曾经的「亚洲马拉松女子一姐」高桥尚子,则是“习惯性领跑”战术的典型:长跑比赛为什么有人主动愿意领头跑?

游泳,长跑,自行车等竞速项目的「战术」是怎样的?

游泳,长跑,自行车等竞速项目的「战术」是怎样的?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